玫瑰书香·阅享悦心 | 人生的指路明灯——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凯发旗舰平台
墨香弥漫,书页轻翻,《曾国藩家书》如同一首优美的乐章,在我们的心间奏响。在这场阅读的盛宴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现在,让我们将这些感受化作文字,分享彼此的心灵触动。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当卸下一天的疲惫,翻开《曾国藩家书》,仿佛打开一个智慧的宝库,这些家书涉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其中蕴含的关于家教与家风的真知灼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家庭与教育的认知之路。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极其严格,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家族女性像男子一样“看、读、写、作”,“衣事、食事、粗工、细工”须样样精通……。他倡导女性教育的宗旨:“有贤妇,才有贤子孙”,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其中不乏女性。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宝贵财富,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自古以来,女性都是良好家风的培育者和传承者,对于家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孔母授学、孟母三迁,还是陶母退鱼、欧母画荻,都在告诉我们重视子女教育的母亲调教出的孩子一般不会差。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家几经浩劫,爷爷撒手人寰后家徒四壁,全家十几口人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奶奶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才识撑了过来。就算日子再苦再难,她始终保持读书的习惯,也坚持让孩子们上学,不论多晚她都会检查孩子们的功课。有次姑姑放学贪玩忘了写作业,奶奶发现后罚她在书房跪着抄写弟子规。她总是教导孩子们要知礼仪,辨廉耻,守孝道,讲诚信、重勤俭,常常告诫孩子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们家良好的阅读习惯得益于奶奶的言传身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学校和街道管事的人不让姑姑上学,奶奶一遍一遍地据理力争。为了凑足姑姑们的学费,奶奶将为数不多的几件祖传首饰变卖,她说这些不过是身外之物,没了可以再买,但是孩子们的学习却耽搁不起。家里每每提起奶奶,姑姑们总是感慨当年要是没有奶奶的严加管教和督促,如今她们只能在社会底层为一日三餐苦苦奔波。若是没有奶奶,我们这个曾经濒临离散的家族至今可能已经不存在,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亲人们也不会记挂着每年清明时节的焚香悼念,期待着叶落归根。
奶奶很注重对我的教育,每天不仅督促我读书学习,还教我操持各种家务。犹记得大概四五岁时,奶奶就让我站在灶台边的小凳子上学习洗碗,她则一边示范,一边给我讲解每个流程和要求。奶奶对我的管教极为严苛,每每受到责罚,母亲虽然心疼但从不偏袒说情。奶奶过世时我才念高一,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当时母亲靠一个小吃摊维持着我和她的生活。街坊邻居见状,常常劝解母亲让我辍学回家帮她,说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每每这时母亲总会驳斥道“她奶奶教育她多年不是为了和我一起摆摊,我相信读书就是她最好的出路!”但这些母亲却从未在我面前提过,而是省吃俭用地攒钱给我交学费。那些年母亲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却无所怨言,而我则在她的辛劳操持和呵护下顺利完成了学业。
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繁忙甚少回家。有次回去看到母亲鬓边的白发蓦然发现母亲正在渐渐老去,不觉想起早年她供我上学的种种不易,一时间泪湿眼眶。于是,将她接来与自己同住,总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把最好的都给她,因为我害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每年寒暑假,家在苏州、无锡、重庆的哥哥姐姐们都会把孩子送来我这里。一时间,家里大大小小6个孩子,每天甚是热闹。所幸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每到饭点,若是人没到齐都能耐心地等着。席间,若有长辈需要盛饭,必是双手接递。饭后也能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大的都能帮着辅导小的作业,也都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有啥好吃的总是先给年迈的奶奶(外婆),彼此间都能做到相互礼让。母亲每每见此情景甚是欣慰,感觉奶奶曾经要求的礼仪、孝道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也不负当年奶奶的含辛茹苦。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走过半生,更觉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纵然疼爱,始终坚持宽严有度,因为慈母多败儿。平日里的的学习督促、言行举止都是严加管教,从不因为自己的喜恶而偏爱谁,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也督促自己先做到,该责罚的时候绝不心软。有时候孩子们也会向他们的奶奶(外婆)告状,但母亲绝不和稀泥,而是耐心地给孩子们讲道理。
我相信,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塑造孩子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基石,能够帮助他们成就美好的人生。如同一盏明灯,指引和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