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标准先行 生态赋能!看这省农信社如何实现绿色普惠信贷全覆盖-凯发旗舰平台
导读:作为全国首个实现绿色普惠信贷全覆盖的省级农信系统,贵州农信构建了“标准先行 生态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创新构建绿色普惠信贷标准,首创的“生态账户”模式,通过将客户的生态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打通了生态价值与金融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成功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202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调整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内容的通知》。据记者了解,其中《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试行)》中涉农板块的46项核心内容与贵州农信牵头制定的绿色普惠信贷标准契合。这印证了贵州农信在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既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也具备可复制推广的价值,其经验可为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作为全国首个实现绿色普惠信贷全覆盖的省级农信系统,贵州农信以“绿色”为发展底色,以“普惠”为路径,构建了“标准先行 生态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
图为贵州农信为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羊岩村授牌“绿色普惠信用村”
从“空白”迈向“标杆”:创新构建绿色普惠信贷标准长期以来,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存在“重大轻小”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传统绿色信贷标准主要聚焦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普惠群体,其绿色融资需求缺乏科学的评估依据。贵州农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行业痛点。2022年,贵州农信与贵州省金融学会共同组建研究工作组,历时18个月,调研了千余家小微企业和十多家金融机构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于2024年8月最终申报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普惠信贷团体标准《绿色普惠信贷支持经济活动农业及相关行业分类与代码》。贵州省联社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王贵介绍,该标准在传统框架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维识别模型”:一是产业维度,涵盖生态农业、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七大领域共70项具体指标;二是区域维度,包括国家农业安全县、绿色农业先行区等;三是供应链维度,涵盖绿色、有机证书持证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等。“我们不仅需要关注企业是否使用有机肥料,还需考量其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绿色项目的生态价值。”王贵表示,该标准已与国际通行的“负责任银行原则”及国内《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试行)》实现了有机衔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把可量化、易操作的“绿色标尺”。标准制定完成后,贵州农信率先在台江、大方等地开展试点工作。台江县农信联社客户经理欧明贤回忆:“过去,判断一笔贷款是否‘绿色’主要依靠经验。如今有了明确的标准,我们能够迅速识别符合条件的项目,例如农户的稻鱼养殖、林下种植等,均可被认定为绿色项目。”在标准实施的首年,台江县联社发放了7.56亿元的绿色普惠贷款,其中90.2%的资金用于支持生态茶园建设、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助力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该标准的指引,金融机构在识别绿色项目方面的成本降低了60%,审批效率提高了40%。截至2024年末,贵州农信绿色普惠信贷余额突破1230亿元,服务覆盖150万农户及小微企业,实现了“三个显著”:一是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规模居全省首位;二是资金可得性大幅增强,绿色资金投放量跃居全省法人金融机构之首;三是可持续性稳步提升,贷款不良率低于各项贷款均值1.6个百分点。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模式获得了政策层面的认可,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特别为其匹配了5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绿色普惠信贷标准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引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有力杠杆。”王贵表示,标准的推广推动金融资源向生态友好型产业倾斜。例如,在赤水河流域,农信社通过该标准支持了10万余亩竹林碳汇项目,不仅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还带动当地竹农年均增收3300元。对此,业内专家评价:“贵州农信的标准为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例,尤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从“硬性约束”到“柔性激励”:“生态账户”激活乡村生态资本如果说绿色信贷标准是“硬性约束”,那么“生态账户”则是一种“柔性激励”。贵州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其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一直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而贵州农信首创的“生态账户”模式,通过将客户的生态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打通了生态价值与金融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在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脚下的江口县,“生态账户”已成为农户的“绿色存折”。村民任志华经营民宿,通过改用电磁炉、流转土地发展生态产业等行为,积累了449个生态积分,成功获得29万元贷款,同时享受利率优惠。“积分能换钱,大家都愿意参与。”任志华的话道出了“生态账户”的核心逻辑——将生态行为量化为金融资源。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生态账户工作专班组长刘小兰介绍,“生态账户”涵盖了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生态金融五个维度。农户种植绿色农产品、使用清洁能源等行为均可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贷款提额、享受利率优惠或兑换商品。截至2月末,江口农信联社已累计建立“生态账户”档案近1.5万户,累计评定“生态账户”积分91.25万分,应用户数达7240户。贵州农信将江口经验推广至全省,并出台了《全省农信推进“生态账户”工作实施方案》,成为全国首家全面推进“生态账户”建设的省级农信系统。该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生态账户”建档户数占存量贷款客户数的20%以上,应用率60%以上。“生态账户”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生态—金融—经济”的良性循环。在黔北的湄潭县,农商银行为当地大米企业评定了390分的生态积分,并发放500万元专项贷款,支持其打造有机大米品牌;在沿河自治县,当地天然气公司通过生态积分获得了2150万元贷款,推动清洁能源在全县覆盖;在赤水市,企业参与竹林抚育管理,竹林的固碳能力经专业测算后形成“竹林碳票”,通过农信社推出的“竹林碳票质押贷”产品,企业可申请相应的贷款额度。此外,贵州农信还突破传统信贷思维,打造了“积分 场景”的多元化应用体系:一是打造金融场景,使积分可用于兑换贷款利率优惠和提升授信额度;二是打造生活场景,与商超、餐饮等合作推出“生态积分购”活动;三是打造政务场景,与发改部门合作,探索将生态积分与乡村治理相结合。这种设计将生态保护从“政府强制要求”转变为“市场自主选择”。在梵净山保护区周边,32家民宿因采用清洁能源而获得生态积分,进而享受利率优惠贷款,带动了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生态账户”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在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村民通过参与河道治理获得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影响贷款额度,还成为“文明家庭”评选的重要参考。这种“金融 治理”的创新模式,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贵州农信“生态账户”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末,全省累计创建“生态账户”52万户,发放专项贷款195亿元,为11.66万普惠群体增加授信额度26.38亿元。这一成果不仅为普惠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还有效促进了贵州147.62万亩森林、26.76万亩茶园、20.02万亩高标准农田以及77.62万亩绿色农作物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记者观察
农信系统破局绿色金融的三重启示
——从贵州实践看农村金融的“生态觉醒”
贵州农信在绿色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折射出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的积极创新。贵州案例为农信系统如何运用绿色金融重塑支农逻辑,带来了三重启示。首先,制度创新需打破“绿色悖论”。传统观念中,绿色金融常与高成本、高风险联系在一起,而普惠金融则强调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面,二者似乎存在天然矛盾。贵州农信的破局之法在于构建“绿色 普惠”的标准化体系:通过70项细则,将生态保护、低碳农业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信贷指标。这不仅让银行敢于放贷,也让农户易于理解。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对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的精准化解——当“生态茶园管护技术规范”等条款被纳入信贷合同,绿色转型便从理念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行为。其次,生态价值转化迫切需要“金融桥梁”。贵州“生态账户”的探索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生态资源长期面临“难以计量、难以交易、难以变现”的困境。农信系统通过将造林面积、有机种植等行为量化为信用积分,实际上构建了生态价值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转换通道。这种创新不仅盘活了沉睡的资源,还让农民直观感受到“保护生态就是守护钱袋子”。通过“金融化”路径,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最后,农信改革必须直面“双重使命”的挑战。当前,农信系统普遍面临市场化改革与坚守支农定位之间的平衡难题。贵州的实践表明,绿色金融或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通过制定绿色普惠信贷标准,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乡村文旅等可持续领域,既能服务国家战略,又能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数据显示,贵州农信绿色普惠贷款的不良率仅为1.6%,远低于传统农户贷款,这印证了绿色资产的抗风险能力。然而,如何确保持续稳步发展,这对政府和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建立一站式、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普惠金融信息共享渠道,降低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的成本,促进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财税和监管部门也应尽快推出财政贴息、专项税收优惠、降低资产风险权重等激励措施,保障金融机构持续开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贵州农信的探索,是农村金融从单一的“输血式”服务向“价值共创”模式转型的代表。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农信系统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改革进程,才能实现从“传统信用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赋能者”的跨越。这条道路无疑需要更多的制度突破和技术赋能,但恰恰是这些挑战,为农村金融革新锚定了清晰的方向。